| 设为主页 | 保存桌面 | 手机版 | 二维码
普通会员

北京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

化学试剂、精细化学品、食品标样

网站公告
>百灵威“5倍积分活动”开始了 >STREM“金”有所“属” 全线7折 满额再赠! >AccuStandard农残标准品大包装 特惠
动态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市场部
  • 电话:
  • 邮件:
  • 传真:
站内搜索
 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公司动态 » 百灵威新型小分子,研发新思路——小分子,大作为
公司动态
百灵威新型小分子,研发新思路——小分子,大作为
发布时间:2015-09-28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55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产品特点

结构新颖——有效提升研发性
系列全,品种多样化——创造更多新机会
分子内含有效反应位点——充分发挥想象空间
包装精良,规格齐全——化降低实验废弃率

新型四元环化合物

 
mTOR Inhibitor
Genentech
J.Med.Chem.,2013, 56(7), 3090-3101
 

 

anti-RSV
Roche
WO 2013/020993

 

IGF-1R inhibitor
Novartis
WO 2011/029915

  四元环化合物环上的各个位置都可以官能化,可用于合成一系列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。如,L-氮杂环丁烷-2-甲酸(CAS:ink 55">2133-34-8,产品编号:ink 56">237409)是L-脯氨酸的四元环类似物,引入药物母核时可导致蛋白曲解,可用于合成通过抑制胶原蛋白合成的抗血管生成抑制剂。

 

ink 57">104410
ink 58">193269-78-2
1-Boc-3-aminoazetidine, 95%

 

ink 59">1238549
ink 60">922500-91-2
Ethyl 2-(oxetan-3-ylidene)acetate, 95%

 

ink 61">184022
ink 62">5222-73-1
3,4-Dimethoxy-3-cyclobutene-1,2-dione, 99%

更多四元环化合物请点击《ink 63">百灵威四元环化合物

• 新型螺环化合物

  螺环化合物的两环平面相互垂直,具有刚性稳定结构,不易消旋化,对于杂环螺环可能还具有螺共轭、螺超共轭或异头效应等一般化合物不具备的特殊性质。在一定条件下,由于手性轴的存在,能构成不对称分子或非对称分子[1],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的中间体。

 

ink 64">210353
ink 65">1041026-70-3
2-Boc-2,6-diazaspiro[3.3]heptane, 95%
 

 

ink 66">1586812
ink 67">128244-01-9
1-Benzyl-1,7-diazaspiro[4.4]nonane hemioxalte, 95% 

 

ink 68">1494423
ink 69">864684-96-8
7-Boc-1-oxa-7-azaspiro[3.5]nonane, 96%
 

新型氮杂吲哚化合物

  氮杂吲哚类化合物除了以配体的形式通过与Al(Ⅲ)、B(Ⅲ)、Pb(Ⅲ)等元素配位形成配合物在功能材料、电致发光材料[2]中有一定应用外,还具有特定的生理活性,在抗[3,4,5]、抗菌抗病毒[6,7]及治疗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。


 

ink 70">115492
ink 71">4649-09-6
7-Azaindole-3-carboxaldehyde, 97%

ink 72">443752
ink 73">55052-28-3
4-Chloro-7-azaindole, 97%

 

ink 74">142558
ink 75">183208-35-7
5-Bromo-7-azaindole, 97%

更多氮杂吲哚类化合物请点击《ink 76">百灵威新型氮杂吲哚化合物》

Ref.:
[1] 丁研,田喆,朱能。化学,2010, 30(8):1156-1163.
[2] FAN Jian-Xun,  et al. 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2006, 27(6): 1091-1095.
[3] Jerom e G, M aylis D, et al. Bioorg Med Chem Lett2007, 17:1934.
[4] James T, John TL, Weiru W, et al. PANS2008, 105(8):3041.
[5] Mark S, Meagan R, Kenneth M, et al. Bioorg Med Chem Lett2009, 19:2244.
[6] Mingde X, Cuifen H, Duane D, et al. Bioorg Med Chem Lett2008, 18:6468.
[7] John L, Paul B, Michael DB, et al.  Bioorg Med Chem Lett2009, 19:2504.